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2-04-14
许多“术后重生”的重疾患者,他们往往会记住“心灵手巧”的主刀医生,会感激悉心护理的护士天使。然而,为他们“保命”的另一个“关键先生”却很容易被忽视,那就是“打一针”的麻醉医生。
“开刀治病,麻醉保命”,对于这句广为流传的医疗界俗语,美国著名华裔麻醉学家李清木教授曾给出过注解:“在美国,麻醉医生之所以能拿到医生行业的平均最高薪水,是因为我们要保证病人不会在麻醉或手术中出血而死去,并能在手术后能安全醒过来。”
我们走进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副主任,美国范德堡医学中心访问学者——白毅平博士,通过他的工作经历,讲述麻醉医生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麻醉医生的“神”:
确保病人“放心睡”“安全醒”“无疼痛”
“您好,我是您这次手术的麻醉医生,请问您平时有胸闷、心慌吗?有没有咳嗽、哮喘?以前做过手术没有?有没有对什么药物过敏的?平时血压、血糖高不高?近期是否有感冒发烧……”每次做手术前,白毅平都用至少10分钟,“婆婆妈妈”地回复这些看似与手术并不相关的各种询问。
“只有充分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才能做好术前评估,制定最佳的麻醉方案,确保病人在手术中能‘放心睡’,在手术后能‘安全醒’,并将患者术后出现的不适感和疼痛感降至最低。”白毅平介绍,麻醉医生的作用远不止“打一针”那么简单,各种麻醉药及抢救药数十种,而不同的疾病、年龄的差异、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心肺功能情况,甚至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都会影响麻醉方案的制定。
与主刀医生身披白大褂不同,手术室里的麻醉医生穿的是蓝绿色的手术衣、头戴花色相间的手术帽。在一台手术中,需要至少两位麻醉医师或护士。尴尬的是,一些患者及家属还以为他们并不是医生。
“外科医生负责手术,麻醉医生负责维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心率、血压、呼吸等基本生命体征,一旦患者的生命体征消失,手术也就毫无意义了。”在白毅平看来,如果说主刀医生是“攻城拔寨”的前锋,那么,麻醉医生就是力保球门不失的“守门员”。
麻醉医生的“能”:
筑起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真正考验麻醉医生的,是那些需要争分夺秒的抢救手术,完全没有时间做术前评估,麻醉方案只能在脑海里‘一闪而出’。” 白毅平认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及快速反应能力,是麻醉医生必备的三要素。
今年春节前夕,麻醉科参与抢救一位被刀刺伤心脏的60多岁老人,患者命悬一线,由于情况万分危急,在短短几分钟内,白毅平团队便完成了术前评估—麻醉方案—应急预案—药品耗材准备的全过程。在手术中,他告诉主刀医生:“你只管放心手术,维持病人循环稳定的事交给我们。”……经过两小时的手术,病人从“鬼门关”又被拽了回来。
手术中,一旦需要麻醉医生参与抢救,往往意味着患者离死亡的距离已到了毫厘之间。因此,麻醉医生不但要精通麻醉专业的技术,而且还要掌握各科室危重疾病的抢救治疗。“除了要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全程监控,还要预判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并做好准备,一旦突发意外,就要在第一时间做出应对措施。”白毅平说。
面对一次次抢救手术,白毅平屡屡靠“一闪而出”化险为夷。他的底气,来自于数千台手术积累的丰富经验,还来自于在早年在华西、美国范德堡医学中心如饥似渴的潜心钻研。
麻醉医生的“尬”:
下班时间充满未知,鲜有患者记得他们
对于麻醉医生来说,他们只知道上班时间,下班时间永远充满了未知数,各种抢救手术随时都可能进行。
每天早上,白毅平都要进入手术室参与患者的术前准备,尽最大努力为所有患者提供安全、品质的麻醉管理。“平均每天四五台手术,不分白天黑夜,随叫随到,周末经常都有加班手术。”
13年如一日,白毅平坚持来得早一点,走得晚一点,管理病人精细一点。“手术后,主刀医生的任务就已经完成了,但麻醉医生需要让病人安全、舒适的醒过来。当天手术麻醉做完了,我们还要去病房了解第二天手术病人的情况,制定最佳麻醉方案。”
针对有些患者及家属提出麻醉是否会影响记忆力和智力等问题,白毅平都会一一耐心地解释,“麻醉药物对大脑的作用是可逆的,随着麻醉药物在身体内的代谢,是不会对记忆力和智力造成损伤。”白毅平说。
时至今日,在许多人眼里,麻醉医生只是“手术室里的配角”,很少会有患者记住麻醉医生。对此,白毅平并不介意,他说:“只要能保证患者手术安全,消除患者疼痛,我们的付出就是值得的。”(来源:健康西南 文/陈猛 梁婷 图/梁婷)
编辑:李永鑫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