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门户网站

古蔺女教师杨启分:二十余年坚守深山苗寨,“三语教学”托起少数民族少年梦

人物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1-07-19

  她,坚守深山苗寨20余年,用一名共产党员独特的“三语”教学,托起300余名孩子“心中的太阳”。

  她,就是泸州市古蔺县大寨苗族乡富民小学教师杨启分。

  杨启分,女,苗族,1963年8月出生。200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历届大寨苗族乡党代表、两届古蔺县党代表、泸州市第七届党代会代表、四川省第十届党代会代表。2010年被古蔺县委评为古蔺县“十佳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获评“泸州市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获评“泸州好人”。

古蔺女教师杨启分:二十余年坚守深山苗寨,“三语教学”托起少数民族少年梦(图1) 

杨启分

  古蔺县大寨苗族乡富民村7社是一个苗族聚居的村寨,“甲”是当地俗称的一个地理位置,村民们习惯用甲、乙、丙来表示上、中、下的位置。这里是当地海拔最高的地方,乡亲们便叫它“上甲”。

  杨启分是当地的一名临聘教师,也是上甲唯一的一名女共产党员。她领着314元的工资收入,在上甲担任了12年学前教育和小学低段教育教师,将自己的青春、热血和梦想植根在这块贫瘠土地的教育事业中。上甲人称她nongguo(苗语音译),译为“星光”。因为在上甲人看来,杨启分就是点缀在上甲夜空的一颗明星,指引着上甲少年前行的路。

情定上甲 目睹深山贫困轮回真相

  1982年,家住叙永县正东乡的杨启分在踩山节上与上甲的苗族青年王佩金一见钟情,交换了定情腰带,自此远嫁上甲。他们婚后生活并不是诗与远方,远没有踩山时的浪漫。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上甲,全寨主食以包谷和红薯为主,一年到头见不到一粒大米,全寨人局限在闭塞的生活圈子里,思想保守封闭,视读书写字无用。当时寨民流行的口头禅是:“不靠读书吃饭,只靠锄头当家”。由于没有学校、没有教师,全上甲的十几个孩子都成为了满山跑的“野孩子”。只有初中文化的杨启分便是当地的文化程度最高的人。

  1992年,富民村的老支书找到了杨启分说:“孩子啊,上甲这地方穷啊,实在是留不住教师,寨子里的这些个山里娃,再不进学堂,就别说学什么文化了,就连汉话都不会说,这将来可咋办啊?”村支书的肺腑之言打动了杨启分,但是,她还在犹豫:若去当这几乎没有收入的村上教师,原本贫困的家庭咋办?

古蔺女教师杨启分:二十余年坚守深山苗寨,“三语教学”托起少数民族少年梦(图2)

杨启分出席2019泸州好人颁奖典礼

  在犹豫的日子里,杨启分参加了一场寨里的婚礼,看到上甲少年们因为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十几岁的姑娘、小伙匆匆成婚。在婚礼现场,其他村民们都在吆喝着生子,只有杨启分看得更深,这对新人都没有念过书,明天他们依旧会面朝黄土背朝天,重复父辈的贫困轮回,目睹着一切的她心痛难忍,暗暗打定主意。

站上讲台  兢兢业业育得桃李满园

  1993年3月的一天,杨启分起了个大早,走了大半天山路从乡教办领回了教材,组织起几个山里的孩子坐进破旧的教室。至此,上甲的大山里开始响起了苗语、汉语和普通话三种语言交织的读书声。从那一刻开始,人民教师杨启分开始了她的教育生涯。

  一晃就是12年。到2005年,杨启分先后教授的近100名学生已经逐渐长大成才,有的进入泸州医学院(现西南医科大学)等高等学府继续深造,有的开办着自己的企业,有的则投身到南下打工的浪潮,都在追寻着希望和梦想。

  从广州打工回来的王智慧和杨秀群在杨启分家看着学生时代的照片感慨道:“要是没有杨老师这位启蒙老师,没学会古蔺话和普通话,我们根本走不出上甲的这片天地,更谈不上打工挣钱,改变家里的面貌了。”现在,杨启分班上的几个上甲的孩子时常围着杨启分高兴地说:“我们以前看电视都听不懂,现在我们会看动画片了,好安逸哦。”

家人施压  拗不过女党员奉献之心

  2005年秋季学期即将开学,大寨苗族乡开始实施资源整合集中办学,上甲农发小学因学生人数少、办学规模小,被撤并到十几里以外的富民小学,杨启分再次面临选择。这时候,在西安当包工头的弟弟说:“二姐啊,既然学校撤了,你就不用教了,你到我的工地上去做做饭、开开小卖铺,我开你每月3000元的工资。”杨启分笑着说:“弟娃,我可享受不了这福分,上甲的孩子需要我,我还是跟这些孩子在一起,心里踏实快乐些。”

古蔺女教师杨启分:二十余年坚守深山苗寨,“三语教学”托起少数民族少年梦(图3)

杨启分在雨中和学生一同上学

  年近古稀的父亲来了,圆形的地炉前,火红的木炭发出吱吱吱吱的声响,映红了父亲古铜色的脸,还有杨启分和丈夫王佩金忧郁的面容。父亲语重心长地说:“二女啊,当初你教这个书,我还是支持你,但是现在你太难了,你们兄妹几个就你的经济最恼火了,照此下去实在是不能坚持了,不干了吧!”

  杨启分沉默了许久,慢慢说道:“我已经习惯了,现在说不干,我已经适应不了,再说我还是一名党员,我不干谁干啊?”

天灾降临  夫妇相濡以沫稳守初心

  2010年5月,经历了西南地区难逢数月的干旱上甲土地,突逢连续几日的暴雨,陡峭山岭上的泥土再也承受不起雨水的冲刷,混合成滚滚的泥石流奔腾而下,50年一遇的洪灾发生了!杨启分家的土地和秧苗全部被厚厚的石头和淤泥覆盖了。面对满目狼藉甚至可能永不复耕的土地,夫妇俩呆坐了许久,一夜未眠。第二天,两口子还是挥起锄头,开始清理淤泥。

  “娃她爸,家里这么恼火,又遇上天灾,我干脆不教书了吧!”杨启分说(用苗语)。

  “你不教,上甲的孩子些怎么办呢?”丈夫王佩金说。

  “其实,我也舍不得那些娃,离开了他们心里总是空荡荡的,不踏实。”

  “没关系,家里有我在。”

  “那我每天上课回来就只能帮你做半天活路哦。”

  “要得,你去把孩子们教好吧”……

创新方法  苗族少年受益走出深山

  2010年,杨启分所在的富民村小只有50名学生、4名教师,杨启分教的学前班只有12名学生,全部来自上甲。每天传授的简单知识,杨启分总要先用苗语解释其意,后用古蔺方言讲解,再用普通话教读其音。学校的教师们都说杨启分从事的是“三语”教学,也只有经过了她的“三语”学前教育,这些苗族山里娃才能在课堂上听懂汉族教师们所教授的课程。

古蔺女教师杨启分:二十余年坚守深山苗寨,“三语教学”托起少数民族少年梦(图4)

杨启分和家人

  2005年至今,又过去了十余年,300余名学生陆陆续续从富民小学走了出去,各自奔赴前程,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城市,而将这一切看在眼里杨启分在心中默默地高兴着。

  直至今时今日,杨启分依然在用“三语”教学着苗寨的孩子们……

  后来,富民小学迎来了泸州市流动少年宫项目,在学校办起了民族少年宫。杨启分的“三语”教学成了少年宫的特色,她除了“三语”,当然还得兼任着少年宫的辅导员老师……

关注民生 积极奔波乡村民生一线

  杨启分除了是老师,还是一名共产党员。教学之余,她还心系群众,始终关注着富民村的民生。

  了解到外面鸡肉行情看涨,她提议组织村民发展土鸡养殖,使得农户人均增收1000元;课余时分,她还积极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参与生产便道修建,改善了上甲的农业基础设施。2011年4月—9月,持续高温干旱,全寨农业损失惨重,人畜饮水十分困难。杨启分带领上甲同胞积极投入抗旱自救,积极寻找水源,组织群众担水”,最终打赢了抗旱救灾这场硬战。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国。作为党员,杨启芬第一时间主动请战,到富民村监测点参与值守,并用苗汉双语向群众宣传抗疫知识。当时,海拔一千多米的富民村正值寒冬,临时搭建的监测点还没有取暖设施,杨启芬只能忍受着严寒,耐心地登记着来往人员信息、劝返聚集人员。

   mi mo nuo ruoruoruo(苗语音译),“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每天清晨,苗语、汉语、普通话交织的歌唱声都要在上甲的山间响起,经久不绝。历经多番的现实理想的冲突的杨启分,身穿苗族服饰,手执粉笔,在建设一新的富民小学课堂上,继续书写一位大山深处共产党员独特的“三语”教学人生……(古蔺县委统战部 古蔺大寨苗族乡人民政府 黄金)

编辑:李永鑫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