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门户网站

泸县草编龙丨5米长的大龙,被这位手艺人做“活”了

人物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4-05-07

  “2024年是龙年,今年来找我编龙的人,比往年多了好多。”4月18日,在泸县太伏镇大山村9组一户农家的工作室里,民间草编艺人王跃洪正低着头,聚精会神地勾勒出龙的造型,用手指丈量着新作品的长度。

  工作室中陈列着各种栩栩如生的草编龙作品,也有王跃洪平时的一些得意之作,每一件草编成品都让人爱不释手。

  龙年喜龙,王跃洪说,草编龙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是祥瑞的象征,在编织时也有独特的技法考究和寓意。

  承载着美好祝福的草编龙,也成为龙年里的一份最好的礼物,受到大家追捧。

微信图片_20240507110921.jpg

王跃洪在工作室中展示草编龙

探索:13岁跟父辈学编龙,至今已编成上百条

  “没人说得清,龙究竟长什么样。”45岁的王跃洪痴迷草编30余年,他说,自己与龙的故事有点像现代版的“叶公好龙”。

  在他家里,往前数六辈人都是草编爱好者。虽然王跃洪的草编技艺承袭父辈,从13岁起就跟着父亲和爷爷学习用草编龙,但当时,父亲对草编蚂蚱、背篼、箢篼等工艺更为熟悉。而对于如何编一条完整的龙,并没有特别成熟和精湛的技术。

  那么,该如何编,才能让龙的造型、龙的神韵显得更加灵动、更加符合传统的审美?这些年来,王跃洪一直在琢磨和研究。

微信图片_20240507110925.jpg

  从观察龙、研究龙,再到逐渐喜欢上造型各异的龙,王跃洪说,小时候没有网络,自己只能从书本、杂志上的插画图片还有为数不多有关龙的电影中去寻找“龙”的灵感。初期编龙也曾遭遇过无数次的失败,靠着在摸索中一次又一次地改进,前前后后花了2年多时间,才终于有了一件像样的成品。好些时候,夜里睡觉时,想着想着就有了灵感,王跃洪翻身起来就开始编,一直编到天亮也不想停下。

  13岁至今,王跃洪已先后编了上百条龙,绝大部分都成了展示品和别人的收藏品,一部分也作为礼物赠送他人。多年来,向王跃洪求一条草编龙的人很多,有的人给出一张龙的画,就要求他按此造型来编,对他来说就是一次新的挑战和尝试。

  对龙的挚爱,是王跃洪坚持草编爱好的动力。他说,自己在编织期间,会反复多次与对方沟通编织的方法和作品的造型,他坦言也曾遇到过造型不对的时候,造成中途需要全部返工的情况。但至今,还没有一条龙是他用草编不出来的。

技艺:有气势磅礴,有别致精巧,最长的龙5米长,最小的仅10厘米

  2023年10月,受泸县屈氏庄园邀请,王跃洪用一个多月时间,用棕叶辅以稻草、铁丝,采用编、插、嵌等多种工艺,编了两条长5米、高2米的龙,送到庄园供展示。这是他迄今为止编过最长,也是最大的一条龙。

  王跃洪说,自己手编的最小的龙只有10厘米长,以小巧精致为卖点,很受欢迎。龙的造型各异,也印证了人们对龙不同的喜好。有人喜欢气势磅礴的龙,有人喜欢别致精巧的龙,大小不一、造型不一,各有各的寓意与讲究。

  那么,草编龙到底有什么讲究?王跃洪笑称:“首先,编得绝不能像蛇。”因自己最初编龙时,就有过失败的案例,若龙身龙爪加起来像“画蛇添足”,那真就是贻笑大方了。

  王跃洪说,龙在神话传说中的造型,要有龙头有须髯,颔中带齿、身带逆鳞……这些显著的特征,草编龙都能满足。

  编龙身要从尾部编起,尾部要偏细小些。编到中段身体时,要逐渐变大一些,能显出龙发力的气势,然后到颈部又要逐渐变得细小,以显示出龙头的威武,这些都是编龙时的小技巧。

  另外,龙身之后,就是龙爪、龙头、龙须和龙舌等部位,一条草编龙作品最后的一步才是龙眼点缀。不能先“点睛”,这是延续传统中最关键的,编龙之人也较为忌讳这一点。

  目前,他日常中编织最多的是30厘米长的龙,这样大小的龙需要连续编织10多个小时才能完成一件成品。这样的草编龙作为家庭工艺品和摆件比较适宜,造型上可见乖巧,但又不失龙的神韵。但这样大小的龙通常只编四爪即可,只有相对更大型的龙,或者造型更“犀利”的龙,才能编五爪。

  这些技法其实在传统中有所讲究,王跃洪说,自己也是多年来通过观察和研究各种龙造型、各类龙画而得出的心得。

  作为工艺品,用叶子做的龙,能保存多久?一开始,王跃洪也尝试用新鲜的棕叶作为草编原料,因鲜叶颜色鲜绿油亮,作品色彩更靓丽些,但放不了一段时间就开始枯萎,也会导致作品变形。保存不好的话,还会有受潮发霉的可能性。于是王跃洪开动脑筋,采集的棕叶用盐水或开水煮沸烫软,然后晾晒至半干后方在阴凉处保存,这样处理过的棕叶编织出来的作品不仅保存时间长,不易变形、不易烂,看起来也有一定的光泽度,更增加了一份韧性,让作品塑形更加立体。

  王跃洪说,少年时期跟父亲、爷爷学编龙,少有用到别的材料,没有细铁丝使用时,只能用棕叶中心最硬的叶脉来固定造型。龙眼要用针来穿,这样编起来很是吃力。另外造型上也很单一,花样不多。如今,他的草编工艺品,造型更丰富,塑形有铁丝支撑,更得心应手。而龙舌、龙眼也能采用现成的塑质和棉质品来点缀,会让龙的造型更饱满灵动。

  王跃洪说,传统需要延续,但技术在传统方法中也需要不断创新,才能呈现出更好的作品。

梦想:草编龙的传承,从农家工作室开始

  今年是龙年,王跃洪也接到了不少“龙年草编”订单,直到目前,都还有10多条龙等着他做。王跃洪说,手工草编作品急不得,要慢工出细活。每编一条龙,都要经过反复观察、深思熟虑。

  “工作室我酝酿已久,希望龙年能把这个梦圆了。”王跃洪说,草编对他来说,一开始只是一种爱好,但逐渐就成了肩头的一份使命。

  草编30余年,王跃洪编织成造型各异的作品已有数十个品种,常规如十二生肖、孔雀等各种动物,还有蝴蝶、蚱蜢、蜘蛛、蝎子等各种昆虫,大型草编除了龙,还有飞机、坦克。因对三星堆文物很感兴趣,他还以此为灵感,制作过草编版的“幻彩三星堆”面具,并获得了四川国际传播中心颁发的优秀作品荣誉证书。

  2012年,曾在部队服役的王跃洪,因为编织技艺精湛,接受了央视7套《军事报道》栏目的采访,在部队里创作的军旅题材草编作品,深受战友们的喜爱。他的作品也被泸州市博物馆收藏。

  作为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的代表性传承人,王跃洪说,他一直想让草编技艺传承下去。

  其实,王跃洪不仅是草编达人,还擅长园林造景和管理,自家的蓝莓果园、玫瑰花园都是他一手打理,一方面想着就地建造出一个集采摘、观光、娱乐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另一方面,他也在筹划着“草编工作室”的打造。

  今年,他想要尽可能多地编织出更多的作品,陈列在工作室的展示墙上,打造出一个展示和学习的空间,让更多爱好草编艺术的人加入工作室。同时,也想用研学的方式,让更多的孩子们接触和学习草编技术,让这项非遗文化能更好地传承。

  泸县,亦称“龙城”,是中国龙文化之乡。作为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代表性传承人,这些年,王跃洪一直致力于把草编工艺融入现代设计之中,以传承加创新来弘扬民族文化。他说,亦如草编龙,多股棕叶环环相扣,才能让龙眼炯炯有神,龙身充满张力。让龙文化深入人心,让龙文化融入更多生活的乐趣,才能让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出生气”。

(来源:文旅泸州-川江号)

编辑:游江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