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2-06-19
6月14日,内江市中区工商街菜市场的一栋居民楼里,市民张汐一边抱着3个月大的孩子,一边还得用手机照亮回家的路。
该栋楼长期没有物业管理,小区里也缺少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2003年,街道曾对楼道进行过一次大清理,拉走了满满两车垃圾。”张汐告诉记者。
作为内江老城区,市中区集聚了该市60%以上的人口,30万人居住在1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一半人像张汐一样还没有享受到基础物业管理服务。
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该是补救的时候了。那么这15万人的物业管理服务“欠账”,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偿还”?
社区运作 居民参与物业管理
像张汐一样,很多内江老城区市民的居住环境一直堪忧。在老内江人的“词典”里,这样的居民区被称为“被遗忘的角落”。
“基础设施缺失、管理松散、环境卫生差、安全隐患大,是这些区域普遍存在的问题。”市中区政府办副主任何俊说。目前,全区共有居民楼2205栋,其中有1175栋未实行物业管理,涉及居民53206户、近15万人。
这些“被遗忘的角落”是如何产生的?作为内江老城区,市中区老旧住宅小区所占比例极大,设计建设起点低,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同时很多居民房多数属于过去的单位住房。而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很多单位已经因搬迁或者破产而不复存在。
“政府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曾想过引进市场化物业管理公司,但没有一家物业管理公司愿意接手。”何俊无奈地说。市场化的物管公司不愿意入驻,但15万社区居民的“物管欠账”还得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非典型性的“社区物管”应运而生。
今年初,市中区出台《老旧住宅小区基础性物业管理暂行办法》,开始探索政府扶持、社区运作、居民参与的物业管理模式,推行 “社区物管”土路子。根据其制度设计,各街道办事处指导成立 “社区物业服务中心(站)”,成员组成原则上由社区居民委员会兼任,业主和业主委员参与监督。然后,再由社区物业服务中心(站),统一聘用困难下岗职工以及“4050人员”为物业服务人员,实施基础性日常物管服务。
在2008年内江棉纺厂宣告破产后,南园小区的卫生、绿化、安全一度没人管,整个小区管理陷入混乱。2011年6月,南园小区开始“社区物管”试点,并配备了门卫、保洁员、电工、绿化工人。“小区的环境卫生、绿化改善了,大事小事有人管,居民的安全感也提高了。” 南园小区居民许玉明感觉到了一年来的明显变化。
政府投入 改善小区基础设施
由街道和社区牵头成立 “社区物管”,解决了市场化物管公司不愿入驻的问题,老旧居民区的物管服务也有了着落。
而一个现实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根据暂行办法,社区物业服务中心(站)是为居民提供公共性和公益性的有偿物业服务。如何让习惯了传统“单位福利”的居民们接受这一转变,开始进行付费式的物业消费?同时还有更为突出的基础设施欠账问题,这同样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实行物管,让小区整洁,环境幽雅,生活便利,安全不受侵害,居民都很乐意。但在设施完善费和物管费上,部分居民却不愿意分担。”玉溪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刘铏的感受并非是空穴来风。
对于一直被抱怨居住环境差、需政府承担责任的市中区来说,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不仅需要更多投入,还需要更多的耐心。
基础设施,主要由政府负担,物业管理费用还得居民自掏腰包。
今年市中区财政将投入180万元专项资金,改造6个街道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同时,各街道办也将挤出资金,并寻求辖区单位、社会各界以及居民的支持来改善基础设施。社区物业管理资金,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每个物业服务中心(站)的物业服务费单独建账的同时,经费的筹集、管理和使用还需经业主大会讨论通过,经费使用情况也定期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公示,接受住户和业主委员会的质询。
南园小区,共有337户居民。“每平方米0.18元,一个月也就十多元钱。”许玉明觉得物管费用非常合理。每个月收取的物管费5000余元,还能支付小区内3名门卫、2名绿化工人、2名水电工、2名清洁工每名服务人员600元/月至700元/月的工资,做到基本保持收支平衡。
根据规划,年内缺失物管服务的市中区城区老旧住宅60%将还上“欠账”,2014年将实现城区老旧住宅物业管理全覆盖。(完)田映丽 记者 张明海
编辑:马庆娟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