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0-01-13
近日,由泸州市合江县川剧团出品的扶贫题材现代川剧《乌蒙山脊梁》亮相第二届四川艺术节,并参评第四届四川文华奖。剧中,合江县川剧团团长张晓红成功塑造了村党支部书记李桂英顾全大局、为群众办实事的艺术形象,用独特的川剧艺术形式将李桂英的形象表演得细腻生动。在第二届四川艺术节中,张晓红摘得四川文化奖表演奖,成为了泸州首次获得此殊荣的演员。
合江县川剧团团长张晓红
“四川文华奖表演奖”是四川省艺术专业类由省政府颁发的最高奖项。历经了川剧的辉煌、衰败、停滞、复兴,尝尽了基层剧团的极苦极甜,这个奖杯对张晓红来说,是她四十年来对川剧传承、守望的最好礼物。
“盘正条顺,是个好苗子!”12岁时考入合江川剧团时,当时的团长这么评价张晓红。张晓红出生于川剧世家,父母都是川剧团演职人员,6岁开始便跟着大人们翻跟斗,从小就在剧团里耳濡目染。
张晓红说,从那时候起,她的人生就和川剧分不开了。唱好川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唱”“念”“做”“打”基本功一样都不能少。考进剧团后,张晓红一直以最严的标准要求自己,自身的表演天赋和刻苦的学习态度让她的表演之路一路“绿灯”,很快就成长为团里的核心力量,当一名优秀的川剧演员的信念也在她心里深深扎下了根。
在舞台上琢磨技艺,演遍了人间的悲喜,川剧早已成为张晓红人生的一部分。舞台上惊艳四座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辛苦付出,一个眼神、一个走位、一句唱腔,往往要练上上百遍,才能最后呈现出原汁原味的川剧。她始终相信,中国传统戏曲已经自成体系,演员极其表演能够打动观众,还是离不开传统戏剧的基本功力,这更是需要长期磨练。
上世纪80年代,人们物质、生活匮乏,电视还没有真正意义上走进寻常百姓家,川剧大受追捧。用老一辈艺术家对川剧的总结,就是“生旦净末丑,荡气回肠,演尽人世风情,昆高胡弹灯,金声玉震,唱遍城乡舞台”。这一时期,张晓红在川剧中塑造了一大批性格各异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了县内县外大家公认的既会唱又唱得好的川剧旦角名演。
但是,川剧表演市场很快遇冷,随着文化生活丰富,电视、电影愈加普及,走进剧团看川剧的人越来越少。同时,川剧唱腔曲牌复杂,说唱味重,节奏慢,一度不被年轻观众接受,喜欢川剧的群体渐渐减少。观众慢慢变老,逐渐地,演川剧的也是曾经那些“老家伙”,没有了新鲜血液,没有新的受众,川剧传承更加艰难。几十年间,张晓红眼看着基层川剧团倒了一批又一批,张晓红虽然着急,但她和身边的合江川剧人没有放弃。
面对川剧市场遇冷,在艰难的坚守中,如何让自己和自己的“团”生存下去呢?
随着时代发展,慢节奏的川剧很快遇冷,眼见身边的基层川剧团倒了一批又一批,张晓红着急,却执着的坚持着。
已经是合江县川剧团团长的张晓红当时只有一个信念,合江川剧团不能倒,她和演员们商量,看传统川剧的少了,她们就排现代川剧,积极参加到县上的三下乡活动中,夹杂着川剧元素,让观众能对传统川剧保有印象。大环境遇冷的情况下艰难求生,以她为代表的川剧人的坚守和付出,让合江县川剧团成为泸州市唯一保留下来的县级剧团。
张晓红说:“然后又开始学变脸、茶艺、水袖、长绸等,不能演大戏,就只有把川剧的这些经典绝技绝活,融入到综艺节目里面。”
几十年的川剧人生,张晓红认为,川剧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不应该被历史的潮流淹没,但作为川剧人,也不能一味守旧,要研究现代观众的口味,从剧本的改进着手。那时,合江脱贫攻坚工作如火如荼,以此为背景的现代川剧《乌蒙山脊梁》编排成为了合江川剧团华丽转身的一个契机,张晓红在其中扮演青瓦村村党支部书记李桂英。她回忆,《乌蒙山脊梁》戏里讲扶贫,戏外排练时,整个团当时的情况也是真的贫。
张晓红说:“我们非常难,要什么没什么,没灯光、没音响、没演员、没服装,什么都没有,把我们说成贫困户一点也不为过。”
参与排练的合江川剧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集中排练的时间是2018年的七八月份,正值酷暑,而表演川剧是一个力气活儿,常常两个小时下来,演员们都已汗流浃背。尤其是彩排时,演员们不仅要穿着厚重的演出服,脸上还要涂一层不透气的戏剧妆。虽然如此,演员们不仅没有退缩,反倒还激发出他们“一定要演好”的动力。
一出薄薄的台本,修改了上百次,甚至连感叹词用“啊”还是“哦”都要斟酌好几遍。功夫不负有心人,《乌蒙山脊梁》获得了评委和观众们的一致好评。大半年的编排时间,至今仍张晓红和这群演员们心底最温暖的回忆是:“哭过、笑过、累晕过”,但一想到最终获得了认可,一切的苦难都变成了有趣的经历。
《乌蒙山脊梁》剧照
《乌蒙山脊梁》通过讲述乌蒙山区青瓦村张东海一家三代前赴后继、不畏困苦、不怕牺牲,用汗水乃至生命守护家园、守护人民群众的故事。扮演女主角的张晓红扮相亲和朴实,表演细腻生动,唱腔婉转甜润。整场演出风趣幽默,不说教,接地气,受到戏迷观众和专家的好评。这部现代川剧一炮而红,让全国观众注视到了合江川剧团这群川剧人。紧接着,合江川剧团在2019年又新创排川剧小戏《连心桥》,她在戏中所扮演的母亲因其灵动的诠释将舞台人物刻画得出神入化,再次收获好评,在中国剧协主办的比赛中还获得 “优秀剧目奖”及“优秀表演奖”。
在专业评委面前毫不怯场,观众面前落落大方,张晓红一直坚持每次表演后重听自己的唱腔,一个字一个字改,确保每次都能找出问题,下次表演都能有提高。
相比《乌蒙山脊梁》演出初期让大家看到了基层川剧团的不易,张晓红更愿意听到观众实实在在的一句“你们的戏是真的好”!
凭着初心,凭着创新,凭着与时俱进的奋斗姿态,张晓红和她的川剧团不仅坚持了下来,还赢得了观众,打开了一片基层川剧团发展的新天地。是继续活跃舞台,还是急流勇退,抑或其他选择?
从传统川剧到现代川剧,张晓红在舞台上坚守了大半辈子,塑造的一个又一个人物形象,让大家真正走进了川剧,感受到了川剧的魅力和风采,她困惑过、迷茫过,却从未退缩、从未止步。
如今即将到退休的年龄,张晓红又有了新的目标。她经常带领团员们来到学校,传授戏剧知识和基本功法,把传统川剧艺术带到课堂中,毫无保留亲自授课。
2019年,在中国尧坝戏剧周期间,张晓红走进尧坝驿长江大学堂,为当地的孩子上课。一个动作、一个指尖、一个眼神,孩子们在文化课堂上感受着川剧的魅力,但最开始,孩子们对这传统文化并不买账。张晓红说:“我第一个问题就问他们,看没看过川剧,只有一个小朋友说看过,我就问他对川剧的印象是什么?他就说,挺吵的。”
孩子们的不认可、不感兴趣,实际上是如今川剧受众的一个缩影,只有让他们感受到川剧的好玩儿,他们才会感兴趣,并发自内心喜欢川剧。
后来,她的身边多了一批跟着她扮演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的小戏曲迷,舞台上演好角色,课堂上当好老师成为了张晓红的信念。她说,小时候喜欢川剧是因为耳濡目染培养出了兴趣,同时将唱戏当成了自己谋生的手段,真正钻研了一段时间后,川剧于她而言已经不再是“饭碗”这么简单。川剧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泸州河川剧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传统戏剧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就是她接下来最重要的目标。
张晓红说:“合江川剧团只有不到二十个人了,我们感觉责任重大,必须让更多的年轻人来学川剧,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剧场看川剧。”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一路艰辛,也一路欢歌。严谨、严格、严厉,是她的作风;吃得苦中苦,方为戏中人,是她的信条;守正创新,勇敢突围,余生的精力还要奉献给川剧的保护和传承。张晓红的人生丰满充盈,托举起无数川剧人心中不灭的情怀!(冯岚 卢海军 苟儒君 杜明珉)
编辑:成欣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