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 发布时间:2020-04-12
向田村向阳苑聚居点
乌蒙山深处的泸州市古蔺县龙山镇向田村是一个高海拔村,海拔1000-1380米。以前的向田村,贫困人口较多,村民们一半以上都靠外出打工养活家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如今的向田村,因为因村施策,成为了高山上的鱼米之乡。
交通限制发展 赶集要花一天时间
“原来的向田村,出门非常困难,因为交通条件,影响了向田村的发展。”龙山镇向田村党支部书记刘宗学说,向田村距龙山场镇10公里,以前村民们到镇上赶集,没有一条水泥路,出门全靠走路,每次上街都要一天的时间。另外,由于外出务工的人多,大量的农田被丢荒,无人耕种。
从2014年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来,帮扶单位把村里面的河滩荒地,开发整理成了大片的有水农田,又通过水稻换种,大力提升品质。基础设施建起来了,路也修通了。到2017年,向田村的水泥路达到了37.5公里,实现了公路社社通,再加上易地扶贫搬迁,最终几乎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
升级传统农业 水稻田间养稻花鱼
向田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487户,总计2175口人,拥有耕地面积3259亩,其中田1270亩,土1989亩,人均耕地1亩多点。
刘宗学说,如今,因为水田蓄水方便了,村里的田地不再被放荒。村民们不仅种植上了高山水稻,田间还养起了稻花鱼。两样结合在一起,达到了一田双收的效果。
刘宗学算了一笔账:原来的水田亩产1000斤稻谷,只能销售出1元每斤的价格,到现在能卖2元多一斤,品质提升以后,达到质量增收,同时田间的稻花鱼每亩能养100多斤,又能增收1000多元。这样算下来,因为水田的改造、品种的改良、增加了产出,如今的向田村,每亩田能多增收2000多元。
易地扶贫搬迁 上马乡村旅游项目
向田村地广人稀,村民们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种植业、养殖业,因此以前贫困人口较多。又因部分贫困户居住的地理位置较差、交通不便,就地扶贫难度较大,于是,村里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并修建了向阳苑聚居点。在泸州老窖集团的帮助下,向田村因村施策,推出“公司+有机农场+农户”的合作模式,大力发展“稻田养鱼”,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由于搬迁后农户离原责任地较远,为满足搬迁户日常需求,向田村又将搬迁户房前屋后的土地进行开垦,合理分配,打造成各户的小菜园,搬迁户可以种植一些蔬菜、瓜果等作物,既满足了日常所需,又绿化了整个聚居点的环境。
有了聚居点,就有了接待服务的能力。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下,向田村又延伸发展出“抓鱼体验、垂钓休闲、天然养生、观光餐饮”等乡村旅游项目。(记者 李华刚 摄影报道)
编辑:邱果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