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0-05-19
泸县地处长江、沱江之滨,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兼南亚热带气候属性,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质肥沃,光热资源充足,良好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宜枇杷、龙眼、荔枝等多种农经作物生长。当前,泸县白龙塔村的千亩枇杷陆续成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采摘。
满地金黄白龙塔,瓜果飘香四月天。坐标泸县玉蟾街道白龙塔村,遍地金黄,果香四溢。今年的第一批早熟枇杷成熟了,放眼望去,一颗颗橙黄的枇杷挂满枝头,又大又甜的枇杷绚丽了整个山野,托起了丰收的希望。
“我们白龙塔村在2016年以前主要靠传统农业,种植枇杷。近年来,我们村以乡村振兴‘十镇百村 ’试点示范行动为指引,以‘创建农业产业特色品牌、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为工作思路,探索‘龙头企业+村集体公司+农业专合社’模式,规划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园,建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泸县白龙塔村第一书记邬能胜介绍。
泸县白龙塔村种植枇杷历史悠久,该村按照“企业主体、多元创收、扶贫助困”的原则,大力发展枇杷产业,不仅成立合作社,同时引进了泸县龙城种养业专合社等三家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共同发展枇杷产业,带动111户贫困户种植,实现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全村种植枇杷1000余亩。
除种植枇杷外,该村按照“分片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特色农旅融合发展”为发展模式,打造经济作物示范园、特色种养循环区、农旅融合发展区“一园两区”,让三产融合发展,特色产业提档升级。通过产业的带动,村民们腰包鼓了,生活也越来越好。该村于2016年整村脱贫。
“村上集中发展枇杷种植以来,我们就把土地空出来,跟着村上进行枇杷种植,在他们的关心和指导下,我家的枇杷从去年开始就挂果、采摘、销售,每年都要卖了1万余元,我们很高兴。” 白龙塔村贫苦户袁庆英高兴地说。
为了种好枇杷,增加农民的积极性,该村三委积极想办法,带种植大户外出学习,增加种植技能;精心进行新品种的选育、指导;举办“枇杷节”增加知名度,拓宽销路,枇杷产业一天天发展壮大,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我们的枇杷进行集中管理,病虫害统防统治。我们还定期开办农民夜校,为农户传授种养殖技术,不断提升大家对新品种更新换代的能力,提高大家的信心。”白龙塔村党委书记肖健介绍,去年,全村还集中采购了5000株新品种枇杷,为了做到精准帮扶,想了一个办法,发放种苗的时候收取10元一株的‘保证金’,待农户种植的枇杷苗存活后,再退还这10元一株的‘保证金’。”我们既要帮扶,又要让扶贫项目真正收到成效,在“栽好就可退保证金”的条件下,农户们特别认真,经过大家的精心培育,98%的枇杷苗存活并成功通过验收。”肖健很高兴,对下一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产业富,村容美。依托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该村积极争取资金打造村容村貌,村三委主动作为,日夜奋战,完善了环山公路、生产便道、步游绿道、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环山公路安装上了太阳能路灯,建好了新村聚居点,进行了垃圾分类、厕所革命等人居环境整治。昔日的“三无”贫困村已旧貌换新颜,社社有产业、户户有小洋房,整个村呈现出产业兴、乡村美、人欢笑的村容村貌。昔日的贫困村已于2019年成功创建为“省级四好村”。
“很感谢党委政府,你看,我们种起了枇杷、樱桃、板栗,每年有两万余元的收入,还住起了漂亮的‘小洋房’,我们特别高兴。”建档立卡贫苦户李高群很有感触。李高群的丈夫童正华患帕金森综合症7年,丈夫患病之前主要靠外出打工增收,患病后,一家人靠种枇杷维持生计,县、镇、村各级给予了他们家的关爱和精准帮扶,他们依托政策扶持搬到了新村聚居点,住上了漂亮的小洋房,夫妻俩精心种植水果,孩子已在外工作,一家人日子过得很舒心。
看满山枇杷黄,赏自然乡村景!现在的白龙村已完成了美丽蜕变,通过产业扶贫,农旅融合发展实现了乡村振兴,全村111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奔康。(黄平 柯娟)
编辑:成欣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