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门户网站

泸州老大姐 50年坚守做手工香包

图说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0-06-18

 “五月里来是端阳/陈艾米酒对雄黄/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这首流传了数千年的民谣是对端午习俗的最好注释。在端午这一天,我国民间除了吃粽子、赛龙舟、饮雄黄酒、悬艾草、挂菖蒲外,还有戴香包的祛邪健身习俗。

 6月17日,距离端午节还有一周,笔者来到泸州传统手工午包制作传人杨丽平大姐的家中看到,桌子上、墙壁上和纸箱里,全是或挂或堆放着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小香包,品种多达20余种,既有传统的粽子、辣椒、猴子、老虎、红心、月亮、星星,在风格上也是千姿百态,既有猴子背娃,也有欢乐一家;既有拥抱、也有牵手,大小不等,五彩缤纷。杨丽平将生活中看到的物品都缝在了香包上。

泸州老大姐 50年坚守做手工香包(图1)

杨丽平在挂香包

 据载,香包最早起源于先秦时代,女子用五线制成的饰物戴在头上。到了南北朝时期,就发展为香袋。到了唐代,出现了装有香料的香球。香包的主要原料是雄黄、艾叶、熏草等,《封神榜》中的小哪吒的红兜肚,就是典型的香包,它有驱邪治病的作用。香包以药物之味,经口鼻吸入,使经脉大通,祛邪扶正,以达到祛病强身之功效。而且雄黄、艾叶、熏草都挥发一种奇异的香味,而蛇虫闻之远遁,既减少了传染源,又可起到杀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作用。  

 杨丽平从7岁开始跟着外婆学习缝制各类香包,至今已经整整50年。“那时学做香包主要是长辈出于‘女娃子必须会两样手工活’的关爱,但大多缝制来自己玩。”杨丽平告诉笔者,上世纪90年代,自己有了孩子,每逢端午节,就给孩子缝制香包带出去玩,走在街上,邻居大人小孩都争相围观,一些人便问“哪里来的?”,不好意思说是自己缝制的,就说是外地买的,很多人就要求给孩子购买。自己在家里赶制带给邻居,然后收取5毛钱一个。

泸州老大姐 50年坚守做手工香包(图2)

杨丽平展示项链和手机链香包

 随着市场意识的增强,需求的人多了,杨丽平就干脆把自己的手工作品带到市场上来销售。每年从农历的四月上旬开始卖,一直卖到端午节前后。杨丽平说,现在机器缝制的香包特别漂亮,但由于她的香包是手工缝制,量小,加之不断创新香包款式,不断改进包内中草药配方,目前香包内的雄黄、艾叶、薄荷、菖蒲等中草药有十多种,这种香包不仅能驱蚊虫,还对消化不良有一定的效果。

 杨丽平说,香包的销售时间虽然只有一个月时间,但因制作香包的程序较为繁琐,自己每年都是从正月后就开始准备好棉花、各色绒线、彩色布料等材料,完全依靠手工来完成。即便材料备好,平均一天只能制作十多个香包。而要做好一个香包,还需要考虑如何搭配颜色,如何装饰边角,还要考虑在什么地方加亮片、什么地方放串珠,只有做到了这些,香包才更讨人喜欢。因此,近些年来,她靠着不断创新和一针一线缝制,香包也越来越俏。每年四月后,就有不少人通过电话、微信订购,今年的订单多了不少。

 如今,杨丽平在政府的支持下,把香包注册了商标“杨氏香猴狲”,还开办了杨氏香囊手工艺品公司,老板、员工都是她一个人,实在是忙不过来。端午节前这几天,她只能请家里人和亲戚来帮忙。

 杨丽平说,像她这样用手工制作香包的,现在已经不多了,自己制作香包已经快50年了,不为挣钱多少,现在更是不舍放弃,但女儿在政府部门上班繁忙,已无时间接手她的这门技艺。“现在只要有人愿学,我将毫不保留香包手艺,让这一传统的民间手艺能得到传承下去。”(周超文 文/图)

编辑:成欣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