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门户网站

杨光英:泸县老邮递员口述乡村通讯发展

文苑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19-09-26

 刘志,在四川泸县某偏僻的乡邮电所工作了近四十年,他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农村通信由弱变强的风雨历程。

  1979年,刘志高中毕业,当了一名乡村邮递员。那时候,一个乡邮电所只有一个人,工作是负责报刊、信件、包裹、汇款、电报的收寄与投递。

杨光英:泸县老邮递员口述乡村通讯发展(图1)

老式邮电所(配图来源:网络)

  有一个重庆铜梁的女知青彭琴,一年回家一次,与家中的联系就靠每月一封家书。因交通不便,距离遥远,每封信要在路上耽搁半个月,五年下来,母女俩通信几百封。如有急事就发电报,然而,当年发电报的价钱对老百姓来说很贵,大家都惜字如金。

杨光英:泸县老邮递员口述乡村通讯发展(图2)

邮政自行车(配图来源:网络)

  有一天,收到一封“母病危,速回”皱巴巴的加急电报,刘志不顾天黑,骑自行车把电报送到彭琴手里。彭琴拿着电报找到大队,大队长安排开拖拉机的人送她到隆昌,她等到天明才买到回重庆的汽车票。回家后,她却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因为电报是三天前发出的了。

杨光英:泸县老邮递员口述乡村通讯发展(图3)

老式摇把电话机(配图来源:网络)

  刘志说:“当时,邮电代办所与乡政府的办公室只有一墙之隔,乡政府办公室在靠墙的窗口安装了一部摇把子电话。电话响了,我时常把电话接起后将话筒放在一边,然后去叫接电话的人。一般一个电话要占线二十多分钟。打一个电话出去非常难,特别是长途电话要经总机层层转接。乡政府距区公所二十多里,是泥泞小路。一遇吹风下雨,电话线铁丝断线,造成电话不通,为保证通讯畅通,我就得冒雨去巡线。”

  对此,笔者颇有体会。1979年,笔者升学考试上了师范的体检线,都是公社办公室接到电话通知广播站,广播通知了三遍,全公社的人都知道我哪天到泸州体检……

杨光英:泸县老邮递员口述乡村通讯发展(图4)

排队打公用电话的打工仔打工妹们(配图来源:网络)

  刘志说:“上世纪90年代,我所在的乡集资开通了程控电话。我花一万多块钱安装了一部公用电话,老婆干起了守公话的营生。一根铁丝不需总机转接,就能听到远在千里之外亲人的声音。老百姓虽苦于装电话难、初装费高、移动电话用不起的困惑,但为了和远在干里之外打工的亲人通上话,话费贵点也心甘。每逢赶场天,公用电话排队等电话的人拥挤不通,几十里外的乡亲预约时间接电话的络绎不绝。BB机的出现,加速了公用电话亭的建设。‘大哥大’只有成功人士才买得起,时兴了两三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农村电话由铁丝换成了光纤,乡场镇的电话渐渐多了起来,并逐步向村社发展。那时候没有电脑和网络,电话就成了老百姓的一大精神依托。”

  刘志说,随着电信改革和邮电分营,互联网时代悄然来临,曾经的加急电报、长途电话格子间、程控交换机、小灵通、家庭座机都慢慢被淘汰。通信行业市场竟争越来越激烈,波澜壮阔的变革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了生活节奏的加快。老百姓开始迷恋上了手机这个无线通讯,单一笨重的旧式机变成了款式多样的智能机;语音通话,变成了网络聊天和视频通话;通信业演变为邮政、电信、移动、联通和铁塔,由卖话费变为卖流量,3G、4 G、5 G技术一路高歌猛进。农村装机不再难,过去是用户找经销商,现在是经销商送手机、送宽带、送电视下乡找用户。农村宽带、电视、手机普及率达到92%,手机和网络已成了村民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

  如今,随着各种智能手机软件的开发利用,越加丰富了通讯工具的功能:聊天、视频、购物、学习、娱乐、各种支付……几乎都超出人们日常交流的需要。这也加速了电商和快递业的迅猛发展,通信企业已成为上市公司,开始实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重宣传、重品牌形象,通讯将造福更多的老百姓。“这是四十年前人们无法想象的,现在的农民真幸福!”刘志说。  

  四十年来,农村通讯业的腾飞与崛起,让我们看见了祖国由弱到强的历程,看到了百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作者:杨光英)

  作者简介:

  杨光英,四川泸县人,四川省作协会员,坚持业余创作30余年,有数百篇散文在各级报刊发表、获奖。合著散文集《逝水留香》,出版个人散文集《心境向暖》。(完)


编辑:温华谯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