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门户网站

大雪节气寒冬至,中医养生正当时!

百科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4-12-07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中医认为,四季更迭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密切相关。春季属木,主生发;夏季属火,主长养;秋季属金,主收敛;冬季属水,主闭藏。大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越来越冷,降雪量也逐渐增多。气温的骤降,容易导致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因此,大雪养生应遵循中医的“养藏”原则,以“敛阴护阳”为根本,顺应自然界的闭藏规律,保持身体的温暖与平衡。

起居养生

大雪时节,万物潜藏,养生也要顺应自然规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起居调养宜“早卧迟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最佳晚上十点半至第二天早上六点半。同时当驱寒就暖,注意头部、腹部、脚部的保暖,这样才可更好地养护人体的阳气,抵抗外邪。

饮食养生

1.jpg

大雪节气温较低,为抵御寒冷,饮食忌粘硬生冷,应以温热为宜。提倡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同时还可进食一些温补性的食物,如羊肉、牛肉等肉类。另外,冬天寒气内应肾,可多吃黑米、黑大豆、黑芝麻等“黑色食物”来补养肾气、抵抗寒冷。根据五味归五脏的理论,咸味入肾,饮食过咸会使肾气更旺。中医认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侮所不胜。肾气太旺可能损害心、脾两脏,使心、脾力量减弱,影响人体健康。因此,饮食上宜减咸增苦,既防肾气过旺,又有益心脏。

运动养生

2.jpg

冬季运动要充分做好热身活动,慢跑、快走最适宜,晨练不宜过早。冬季户外运动时,宜选择早上太阳出来之后的8点至9点,或者下午4点到5点之间进行。遇到空气浑浊、浓雾遮天的天气,最好不要到户外锻炼,可在室内进行。此外,锻炼时运动量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不宜骤然剧烈长跑,应待机体适应后再加大运动量。

情志养生

3.jpg

大雪时节,人体的情绪也易受天气影响,容易出现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中医认为,情志不畅会影响脏腑功能,因此,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至关重要。可通过晒太阳、听音乐、阅读、冥想等安静的活动来舒缓情绪,使精神内守,与冬季闭藏的特点相符。晒太阳不仅能使人体感到温暖,还能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有助于钙的吸收,同时也能振奋精神,调养情志。

疾病防治

4.jpg

大雪节气温度显著下降,易诱发或加重呼吸系统疾病。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急性加重受气温影响最大,气温骤降也是急性加重的重要诱因。可归为中医学“喘证”“久咳”范畴,病人表现为喘息气促,咳嗽咳痰,胸部膨满,胸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症状。由此可见,冬季防寒保暖,对控制疾病进展尤为重要。而预防的关键,是重视对原发病的治疗,以免迁延不愈。

冬天也是心肌梗死和脑梗塞高发的季节,一是由于冷风一吹,气温一下降,引起患者的血压波动很大,另外冷空气会导致动脉收缩,减少血流量和氧气输送量,增加血栓发生几率。同时气温较低时,人体排汗减少、饮水减少,血管内的血液也变得黏稠,易发生血栓,造成心梗或脑梗死,因此老年人,特别是已经患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的人,更要避免寒冷的刺激。

中医保健小贴士

中医养生强调阴阳平衡、气血调和。在大雪时节,可以通过一些中医调养方法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1、揉捏耳朵:用食指和拇指轻轻捏揉耳廓,促进耳部血液循环,缓解头痛和预防冻疮。

2、手指梳头:劳累时可用手指梳头,同时点按太阳穴、百会穴等穴位,改善头部血液循环,减轻疲劳。

3、穴位按摩:每天可在不同的时间段间隔按压少海穴(位于肘前区,横平肘横纹,肱骨内上髁前缘)五分钟,有助于调和气血,舒缓压力。

5.jpg

4、泡脚:泡脚时按摩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穴位,加强补肾益精的效果。

6.jpg

5、艾灸:大雪时节天寒地冻,寒湿之邪容易凝滞气血,此时可以通过艾灸腧穴促进气血流通,温经通脉,驱散机体寒气。常选用的保健穴位有足三里、中脘、关元、气海、涌泉、肾俞、脾俞、肺俞、大椎等。

7.jpg

对于怕冷明显、手足冰凉、虚寒体质、虚胖等人群,可以到正规医院进行督脉灸,以通调一身气血、扶正祛邪、益肾通督、温阳散寒、调和阴阳。

大雪节气,是冬季养生的关键时期。通过合理的饮食、起居、情志调节和适度的运动,遵循中医养生理念,可使人体在寒冷的冬季保持阴阳平衡、气血通畅,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我们顺应大雪节气的特点,以养生之道呵护身体,享受冬日的宁静与健康。

(来源:古蔺县中医医院)

编辑:肖昂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