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门户网站

抗“疫”一线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思考

杂谈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0-02-18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关乎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2月13日 《 人民日报 》)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这一制度的科学性。实践证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意愿、符合社会治理规律的科学制度,是我们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遵循,更是坚定我们打赢这场防控疫情的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的“强心针”。

 坚持制度自信,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疫情防控是检验我国当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面对疫情,我们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全面胜利。我们将继续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对疫情防控战中暴露出的预防预警、先期处置、应急能力、市场监管等方面的短板和不足,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上下实功夫、真功夫、苦功夫,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问题也在基层。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党的全面领导下进行。面对汹涌而来的严峻疫情,各级党组织成为群众主心骨,广大党员在疫情防控中打头阵、当先锋,把党组织设在防控第一线,成立党员先锋队,设立党员先锋岗,带领人民群众打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实践证明,要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必须不断强化党组织对基层治理的统领作用,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主心骨”作用,探索完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等渠道,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共建共享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模式,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让党组织的服务管理“触角”延伸到基层治理每个“末梢”,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坚持多元参与,形成基层治理的新的社会生态。在社会治理领域,共建的力量、共治的智慧都来自人民群众,社会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治理的成果。面对疫情,我们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将政府行政力量、群众自治力量与社会第三方力量有机结合。各级党委和政府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工作,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人民群众主动参与、支持或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组建志愿服务队,冲在防疫一线,捐款捐物,献出爱心;社会组织(团体),发挥自身优势、动员社会力量,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力量,构筑起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实践告诉我们,基层治理应该是党委政府、群众、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履行各自权利义务,政府治理、群众自治和社会协同参与良性互动的社会新生态的结果。

 坚持资源统筹,提高基层治理的综合管理效能。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要坚持资源统筹,打破“部门壁垒”、覆盖“管理盲区”、融通“信息孤岛”,将基层管理主体、相关部门和社会多方资源的统筹起来,提高治理综合管理效能。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各级党委政府建立起新冠疫情防控指挥部,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指挥辖区疫情防控工作,区域内各部门各单位不分行政隶属关系,都接受属地统一领导、统一指挥,联防联控,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指挥体系高效运转,形成应对疫情的强大合力。实践证明,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的关键,就是要将政法、司法、交通、民政、市场监管、卫生、发改等部门力量、“大数据”“AI”等科技力量与人才资源等分散力量“握紧成拳”,逐步形成基层联合执法链、管理链、服务链、发展链等综合管理工作机制,提高基层的综合管理效能。

 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疫情,我们要以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为契机,在疫情中把握住“机遇”,把强化基层社会治理作为重要改革任务迅速推进,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把基层治理做精、做细,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委组织部 王晓城)

编辑:成欣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