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门户网站

教师节特稿┃徐潋:一棵树走着、走着,就预示着一座座森林

文苑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0-09-10

献给第36个教师节!

教师节特稿┃徐潋:一棵树走着、走着,就预示着一座座森林(图1)

教师节特稿┃徐潋:一棵树走着、走着,就预示着一座座森林(图2)

一棵树走着、走着,就预示着一座座森林。——序《良怀诗稿》

文┃徐潋 图┃网络

教师节特稿┃徐潋:一棵树走着、走着,就预示着一座座森林(图3)

  仰望九月,就是仰望每一个日历的阳光。

  每一个月的第一粒新芽,那是您阳光般的生命。

  九月生长的十片希望,那是您护佑我们的翅膀。

  因为,一棵树,走着,就预示了一个森林未来的走向。

  因为,一棵树走着、走着,就预示着一座座森林。

  因为,九月,在万水千山地等待。它将与诗同行。诗歌也会如千里冰封的决堤,种植一种气势和辉煌。

  由此,我以先生的心境和胸怀,则用自己的一篇《种植阳光》作为先生《良怀诗稿》的序言罢。

教师节特稿┃徐潋:一棵树走着、走着,就预示着一座座森林(图4)


  阳光是一扇希望之门。跋山涉水去寻找的灵魂,正如在高原上千里的雪崩所绽放悲壮、晶莹一样,在奔流不息的江河里,因水清澈而石头固执坚硬,因山岭遥远而期望有亮丽的闪烁,因而思想在几万万年后才被敲开绚丽的大门。

  所以,种植阳光是一件幸福透心的事情。

  由此,种植是一个执着的信念,是一个奋斗的过程。

  因为儒林遗风,迎着一扇东坡之门,所以穿越悠悠的台阶和千里的岁月,才终于到达唐诗宋词的风景。

  这是由于“乌台诗案”没有折断苏轼阳光般的翅膀。仰望一生的星空和山水。在一个索瑟的秋天,在赤壁的山涯之旁,苏轼的目光如温暖一生的阳光,照耀东逝的江水。由此,这让我们朗读了一千年的豪放和幸福,才使我们停止了胸襟的膨胀和思想的渴望,因为每个细节就是一扇扇最有希望的门,也可以说是一幅幅最美的意境。

  种植的阳光,已经普照了我们满嘴的粮食和满脸的微笑。

  于是我们把阳光种植在阳台和书房,种植在屋前屋后,以及门外那光秃秃的山坡上。

  于是,我们更应该把阳光种植在未来,种植在孩子们的童年。从而我们的每个手指才能从零岁开始,就是十枚不灭的火炬,照亮每一个细腻的脚印!

  于是,我们在饥饿的眼睛里,种植了一片阳光,也就种植了一片希望!

  当然勤劳和执着的过程,是种植的基石和信念。

  在收割庄稼的季节时,月亮就如云朵,是披着玉衣似的阳光。

  种植阳光,是纯洁的守望。正如屈大夫在汨罗河中千百年招魂的家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粒阳光种植在楚国的山巅之上,照亮了乱世的经典,点燃了我们民族的灵魂。

  所以,心灵里才有几千年不动摇的旗帜!

  种植阳光,种植在一条求知的路上,以及一行行一个个中国汉字的身上,如“诗经”每一条神经,朴实无华得彻底的贴民之风,划过五千年文化的古园,沉淀一座红楼的丰碑。

  种植阳光,种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种在富人小区和贫民窿里,种在平原和山区之上,种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之中。

  种植阳光,种在我们的心里——

  但愿每一天,每一个时候,我们随意挥一挥手,满手的阳光都是甜透自己和每一个路人的糖果!                


教师节特稿┃徐潋:一棵树走着、走着,就预示着一座座森林(图5)

  因为一棵树的姿势和细节,都蕴涵了一种力量,正如诗人能感受到千里之外小草发芽生长的声音,所以我们带着感恩的心情去阅读每一天的生活,去传递每一片阳光。
  仰望九月,仰望阳光。我们都愿做一棵小树,种植在每一条人生的路上!在生命的旅途中,让我们守望一颗钻石般的心境。

2008年端午节,泸州·城南人家

   (注:本文是我原来为我的恩师李良怀《良怀诗稿》的代序。《良怀诗稿》,李良怀著,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2008年6月出版。李良怀,泸县二中原党委副书记,语文特级教师,曾先后任泸县二中语文教研组组长、教务处主任、学校党总支副书记,并兼任泸州市中语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泸州市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泸县诗联学会副会长等职务;曾先后教过18届34个高中毕业班,在省级及其以上刊物发表过《中学教师角色论》等十几篇论文,并先后在《中华诗词》等发表诗词,出版有诗词集《良怀诗稿》(中国文联出版社)、《良怀诗稿(续编)》(四川民族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曾先后获得泸州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中学特级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并获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以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教师节特稿┃徐潋:一棵树走着、走着,就预示着一座座森林(图6)


  徐潋,四川泸县人,泸州二中(四川省泸州市泸州老窖天府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获得教育部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等80余个奖项;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已公示)、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文本中心研究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执行主席。领衔有“泸州本土文学教育工作室”;在《文学教育》杂志、《船山》学刊、《现代艺术》杂志、《星星》诗刊、《新华》报(西班牙)、中诗网、中国文艺评论网、光明日报•光明网、精神文明网等发表200余篇文章,编和著有多部专著。《人民日报•人民网》对其在抗“疫”工作中的表现有高度评价,另有对其地方文学情怀的专评。(完)

编辑:成欣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