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门户网站

因公牺牲,十几个泸州籍战友替他尽孝 :一声“爸妈”喊了40年

万象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3-05-22

他因公牺牲

十余名泸州籍战友替他尽孝

这样温暖的故事

在泸州已经默默地写了40载

……

“老母亲,这两天您的腿恢复得如何?

过两天我们几个儿子、儿媳又来看您。”

5月17日

冯章华拨通陈银先的电话

一番嘘寒问暖

1.jpg

2023年春节,杨必森、陈银先和“儿子们”的大团聚

冯章华和袁志强、古田、江学才、王雷、童在友、张敏奎、罗李、黄显聪、辛永杰、张曙光、杨世成等10多个战友,做了陈银先40年的“儿子”。40年前,陈银先的儿子杨再辉在部队服役时,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因公牺牲。“爸妈,从今以后,我们替再辉尽孝,我们就是你们的儿子,你们就是我们的父母。”

一声爸妈,一生爸妈。10多个战友与两位没有血缘关系的父母,成为最亲的一家人。今年年初,他们送走了“老父亲”杨必森;不久前,“老母亲”陈银先腿疾做手术,他们天天送饭、陪伴……

战友牺牲

他们决定要替他尽孝

今年77岁的陈银先有一个儿子三个女儿。1980年,大儿子杨再辉参军入伍,在河南某部队服役,成为优秀的汽车修理兵。1983年年初,杨再辉在执行任务中因公牺牲。

面对噩耗,父母杨必森、陈银先悲痛欲绝。杨再辉是家里的长子,二女儿杨再蓉、三女儿杨再彬工作不久,小女儿杨晓玉才16岁。

比杨再辉先入伍的古田,在泸州籍战友中是“老大哥”。杨再辉牺牲时,古田刚刚复员回到泸州。听到这个消息,他和战友张永春陪杨再辉的父母杨必森、陈银先和妹妹杨再蓉赶到部队。在部队期间,杨再辉高中同学、一起入伍的袁志强,江学才、冯章华等泸州籍战友,形影不离地陪同他们。“再辉走了,这辈子我们就是你们的儿子,你们就是我们的父母。”从此,陈银先、杨必森失去了一个儿子,多了10多个“儿子”。

冬天的河南天寒地冻,御寒的毛皮鞋、皮背心款式多也保暖。杨再辉曾有个小小的心愿:给父母买双毛皮鞋,为外婆买件皮背心。但他还没有完成这个愿望,就牺牲了。1983年冬天,部分战友结束部队生活,回到泸州,也带回来了羊毛皮鞋和皮背心。他们专门把这份特别的礼物送到陈银先手中。“爸妈,我们大多数战友都复员了,家里有啥子事情需要我们,随时说一声,保证随喊随到!”江学才的一番话,让陈银先一家倍感温暖。

“那时候,部队的津贴很低,一个月几块钱。哥哥们凑了几十元钱买的毛皮鞋,父母舍不得穿,保存了很多年。”杨晓玉说,外婆在世时喜欢吃冰糖,古田、冯章华、江学才等就经常买冰糖等东西送来,1986年外婆去世,家里还有满满一罐冰糖……

2.jpg

2023年春节,杨必森、陈银先和“儿子们”一起

如若至亲

他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1984年春节,杨再辉牺牲后的第一个春节。古田提议:正月十五元宵节,大家一起去再辉家,给爸妈拜年!一呼即应,10多个“儿子”来到江阳区三道桥陈银先家。“我们全家既喜又惊,他们的到来,是我们家那个新年收到的最好礼物。”杨晓玉说。

每年正月十五给“父母”拜年、发红包,古田他们从未缺席。“在哥哥离开的前10年,父母经常以泪洗面。在这群哥哥的关心下,父母渐渐恢复了平静。”杨晓玉说。

除了每年正月十五雷打不动的家庭聚会,平时过节,陈银先家里也是热闹的。为了迎接“儿子”们的到来,两位老人早早买菜、买水果,亲自下厨,做一桌子拿手好菜。因为,“儿子们说,爸妈做的菜就是好吃。”陈银先说。

在杨家,古田他们没有陌生感,就像是有着血缘关系的至亲一般。为杨再辉立碑,清明节,给他扫墓、陪他说说话;杨再辉在特兴的坟面临征地拆迁,他们又重复了当年从河南送战友骨灰回泸州的一幕,亲手将其骨灰迁移到方山……

陈银先50岁、60岁生日,古田等人带着蛋糕、礼物去家里为她祝寿。陈银先70岁生日,亲朋好友来了很多,家里坐不下了,寿宴从家搬到了酒店,“儿子”们再次欢聚一堂。按照泸州的习俗,生日的头天晚上,古田他们带着家人早早到家里为陈银先祝寿,一起吃寿面。

40年来,这个相亲相爱的大家庭越来越庞大。“1993年,冯章华带着女朋友周萍来家里,给我们说是未来的儿媳妇,还开玩笑问我们满不满意。这么多年过去了,‘儿子’们耍朋友、结婚、生子,小伙子成了小老头,他们也有了自己的孙辈,依然坚守当年的承诺,一直照顾我们。疫情期间,老伴儿杨必森住院手术,‘儿子’们得知后,想尽办法到重症监护室看望,经常做好吃的送到医院。”陈银先感慨,“遇上这样的‘儿子’,是上天对我的恩赐。”

2020年11月,武汉军区装甲兵第二坦克独立修理营泸州籍战友四十周年联谊会举行,“儿子”们特邀陈银先、杨必森参加。陈银先特意买了几十个保温杯,刻上“40年战友情深”几个字,送给这群可爱的人。

3.jpg

2023年5月13日,手术后的陈银先(中)和“儿子们”小聚

千钧承诺

他们誓将这份诺言和孝道延续

在袁志强、古田、冯章华等人看来,几十年如一日看望、牵挂两位老人,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责任。

“‘老父亲’从来不麻烦我们,生病了也不给我们说。”袁志强说,去年年底,“父亲”又一次住院了,叮嘱妹妹不要给大家说。一次偶然的通话,他们才得知。“‘老父亲’病了。”战友群里,消息很快传开。“病情稳定了吗?”“今晚有空吗,有空的一路去。”“我没有在泸州,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帮我转达。”“什么时候出院,我去医院接他回家。”……那几天,群里的聊天全是关于“老父亲”的话题。

今年2月3日,杨必森、陈银先住进江南新区的一家康养中心,古田夫妇每天都去看他们,陪他们聊聊天。2月9日,古田和妻子去康养中心看望二老。下午7点过,古田突然接到杨晓玉打来的电话:父亲病了,昏迷不醒。古田夫妇一边迅速赶往康养中心,一边通过电话、微信群等通知战友们。

短短20分钟,10多个战友从不同方向赶来。因为老人年岁已高,加上身体有基础疾病,救护车赶到时,已停止了呼吸。85岁的杨必森老人安详地走了,“儿子”们能来的都来送他最后一程,不让他有遗憾。守夜、火化、下葬,“父亲”后事“儿子”该有的礼数,他们一一照办。

杨必森去世后,陈银先悲伤过度,身体一度很差。在女儿们的强烈要求下,老母亲搬到杨晓玉的家里住。“儿子儿媳”们隔三岔五去陪她,接她出去耍、散散心。4月初,得知“老母亲”的腿疾犯了,行动不便。而此时,杨晓玉患重感冒住进了医院。

“‘老母亲’的事情交给我们就是。”周萍挂断电话,和袁志强他们商量住院的事。办入院手续、术前检查、手术……“老母亲”住院的10多天,冯章华、古田、袁志强和杨再彬、杨再蓉两个妹妹忙前忙后。尽管请了护工,冯章华夫妇仍然坚持每天早上为“老母亲”送了饭,再送外孙上学,又赶在中午12点前,把热气腾腾的午餐送到病房……

一诺千金。一声爸妈千钧重,说好一辈子,就是一辈子。“我们送走了‘老父亲’,还要把‘老母亲’照顾好。当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在天堂遇到再辉时,就不会有愧疚感了。”古田他们表示,这份承诺和孝道,将延续下去。

(来源:泸州发布 文/图 周丽)

编辑:肖昂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