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门户网站

【围观】输液好得更快?医生说:有风险

百科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4-05-09

  连续几年的《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显示,常有患者到医院主动要求医生开具静脉输液,可以看出很多人对静脉输液存在认识误区。

  走出认知误区,拒绝不合理输液。

误区1:输液才能治好病

  治疗疾病的方法有多种,例如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中医非药物治疗等。

  药物进入人体的途径也有多种,例如口服给药、注射给药、吸入给药、舌下给药和局部外用等,注射给药又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滴注、穴位注射等。

  由此可见,除了静脉输液给药,还有多种治疗疾病的方案可以选择,医生也会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最适宜的治疗方案。

  例如下图展示的肺部疾患不同给方式:

微信图片_20240509092018.png

误区2:输液疗效更好

  因静脉输液的药物没有吸收过程,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起效迅速,但是否疗效一定优于其他给药途径,不能一概而论。相反,因静脉输液方式,药物不经过人体胃肠道的天然屏障,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率和风险程度均高于口服、肌注等其他给药方式。

  实际上,很多药物通过口服和静脉给药方式效应相当。因此,能实现与静脉给药效应相当的所有药物,原则上均应采用口服给药方式,特殊情况(急症、危重、不能口服、胃肠功能严重异常等)除外。

微信图片_20240509092031.png

误区3:输液可以预防疾病

  某些老人认为静脉输注活血化瘀类的药物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疏通血管,预防心脑血管栓塞等疾病。但这个说法没有科学依据,现有的文献研究没有发现输液比非输液治疗预防心脑血管等疾病更有益处。

  实际上,注射剂中存在不溶性微粒,是在生产或应用过程中经过各种途径引入的微小颗粒,其粒径在1~50μm之间,进入人体后无法代谢,有可能导致血管堵塞、形成肉芽肿以及其他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通过静脉输液预防心脑血管等疾病不可取,是否需要输液干预需经过医生诊断判断,切不可自行要求静脉输液。

微信图片_20240509092037.png

误区4:输液才能医保报销

  是否能享受医保报销与诸多因素有关,例如是否购买医疗保险,就医机构是否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使用的药品或者医疗服务是否在医保目录内等,但均与静脉输液没有必然联系。

不合理使用静脉输液的危害

  静脉输液治疗是一种侵入性、有创伤性的给药方式,相较于口服、肌注给药来说,不合理使用的危害更大,例如产生不溶性微粒,诱发热原反应,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如:高热、寒战、发绀、呼吸困难、静脉炎等,甚者过敏性休克、死亡),增加配伍禁忌发生率,增加病原体对药物的耐药性,增加人体对药物的耐受性,增加医疗费用等。

  世界卫生组织(WHO)一直主张“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用药原则。

  我国也倡导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合理用药原则。

  静脉输液主要适用于:

  (一)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用于治疗烧伤、失血、休克等。

  (二)补充水和电解质,以调节或维持酸碱平衡。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脱水、严重呕吐、腹泻、大手术后、代谢性酸中毒等。

  (三)补充营养,维持热量,促进组织修复,获得正氮平衡。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禁食、不能经口摄取食物、管饲不能得到足够营养等。

  (四)输入药物,主要用于吞咽困难,存在严重吸收障碍 (如呕吐、严重腹泻等),或出现病情危重、病情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等情况下的治疗。

  总而言之,用药需转变“住院必须输液”的错误认识和就医习惯,应遵循“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合理用药原则,保障医疗安全,守护患者健康。

(来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编辑:游江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